<address id="nvpjr"></address>

      <form id="nvpjr"><th id="nvpjr"><progress id="nvpjr"></progress></th></form>
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<form id="nvpjr"><th id="nvpjr"><th id="nvpjr"></th></th></form>
        <sub id="nvpjr"><listing id="nvpjr"><listing id="nvpjr"></listing></listing></sub>

        <em id="nvpjr"><address id="nvpjr"></address></em>

        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?公眾對專家有哪些期許

        科技工作者之家 09月30日

          過去一段時間,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的話題受到網絡熱議。在我看來,目下,反感某些專家建議和支持某些專家建議的情形都存在著。無論是十年前還是更早前,也大體如此。作為一個頗為古老的互聯網用詞,“磚家”一詞不是今天才造出來的,而“良心專家”的說法也早已有之。

        圖蟲創意-1520299194589642761.jpeg

          類似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的聲音,以往也有,但某些“專家建議”讓人厭煩,這種感覺在今天似乎變得強烈了,討厭專家建議的人似乎變多了。這種社會觀感上的變化值得深思。

          其實,網友之所以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,并不是抬杠,更不是無理取鬧,而是不少專家的建議真的讓人看完血壓升高。如果某些專家的建議不實事求是,不發揚科學求真精神,憤懣的網友不免將其劃入“偽專家”范疇。假若專家明知道應該怎么說,然而出于為利益站臺的考慮,卻昧著良心反著說,這也會讓網友覺得他們和自己不是一個“戰壕”里的,因而產生排斥心理。進一步而言,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的背后,是公眾對一些專家產生的信任危機。

          專家發言理應愛惜羽毛、審慎發言,讓觀點立得住,這才是保持和提高權威性的正確路徑。但一些見諸媒體或各類平臺的專家,發言隨意,“信口開河”,使得其權威性有所減弱。在時代的進步、環境的變化中,一些專家在知識結構、知識儲備等方面不僅沒有進步,反而落后了;不僅落后了,還可能拖了“冰雪聰明”的網友的后腿。這也是網友質疑專家建議的一個原因。其實,并非所有專家都如此,不少專家有學問、有擔當,能給出真知灼見,那種認為專家偏愛建議、喜愛出風頭的說法,并不公允。

          在“信息爆炸”之前,人們對新知的掌握有限,特別重視甚至依賴于專家的講授。但在“人人都有麥克風”乃至進入“全民直播”時代之后,普通人也能夠聲音洪亮,形成具有一定“強勢”的聲音場。李誕、李雪琴等一眾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人,在脫口秀界玩得風生水起,一些民間短視頻號以能說、善說、啟迪人生著稱,讓人見識到“非專家”的魅力,也對“專家建議”提出挑戰。

          在這種情況下,廢話連篇、錯漏不斷的專家發言,當然不受待見。而術業有專攻的專家斷不會如此,有一次我采訪一位反腐專家,由于臨時定題,“做功課”的時間極短,這位反腐專家電話中聽我提問完,就直批“問的是外行話”。而另一位被我“堵”在廁所的專家,在看到我通過郵箱正式發過去的采訪提綱后,一下子有了興趣,從簡談變成了詳談。他們對發言精準程度的重視,由此可見一斑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們多數不會超出研究領域發言,這就使得他們的發言具有真正的專業價值。

          如果專家都能葆有一份“研究家”的風范,與時俱進,為公義發聲,就會有智慧聲音、權威聲音。公眾“建議專家別建議了”,其實也是希望專家好好說話,從事實出發,尊重科學,以自己獨有的觀點資源,參與社會治理,解決疑難雜癥。(伍里川)


        鼎盛平台